APA JUSTICE
  • Home
    • APA Heritage Month
    • Asian American History
    • Chinese American >
      • Frank Wu
      • Xiaoyan Zhang
  • Activities
    • Meeting Summaries
    • Newsletters
    • Forums/Events
    • Continuing Developments
    • Press Conferences
    • Watch List
  • Anti-Racial Profiling
    • AAU
    • End The "China Initiative"
    • Know Your Rights
    • Know What To Do
    • OSTP
    • Webinar Series
    • Yellow Whistle Campaign >
      • California
      • Maryland
      • Massachusetts
      • New Jersey
      • New York
      • Ohio
      • Pennsylvania
      • Texas
      • Virginia
      • Washington DC
  • Current State
    • Community Responses
    • Congressional Actions
    • Coronavirus >
      • Coronavirus - China
    • George Floyd/Racism
    • University Statements
  • Racial Profiling
    • China Initiative Scientists Cases
    • Chinese Exclusion Act
    • Department of Commerce
    • Discriminatory Alien Land Laws
    • Profiling Today
    • NIH Grant Politicized
  • Impacted Persons
    • List of Persons
  • About Us
    • Privacy Policy
    • Terms of Use
    • 2020 Census >
      • Lawsuits
      • Developments

​吴华扬

Follow @apa_justice
Picture
English | 中文​


​新的中国移民

拥抱“模范少数民族”和“永久的外国人”? 


吴华扬​
William L. Prosser 杰出教授
加州大学黑斯廷斯法学院

中文翻译: Kathy Liu, Steve Ning, Julia Pan

原载于
​美国华人历史学会: 历史和观点

chsa2018.pdf
File Size: 11881 kb
File Type: pdf
Download File

Picture
​前言

一波新的中国移民潮正赶来美国,而他们与之前的移民很不相同。新移民接受前辈们所断然放弃的东西。从所谓的“模范少数族裔”神话,到“永久外国人”的症状,新一代的海外华人正在打造一个以中国为中心并拥有权力的美籍华裔形象。这篇文章,以 The Chinese Historical Society of America(美国华人历史学会)会议的开场演讲为基础,分析了这一波移民潮与他们的前辈如何不同。这篇文章以描述为主,并无规范立标之意,即:这篇文章想要做到的是客观,而非对新移民或之前的移民家庭做出评断。这是一篇概述,与任何关于群体的报告一样,也可能存在错误。 

这些变化不是不常见。犹太裔美国人就由好几个移民潮组成,有从西班牙来的,有从德国来的,还有后来从东欧来的。他们之中有被欧洲的高雅文化同化并受过教育的,还有来自相对特权阶层的,而这几波移民对彼此都有所顾虑。非裔美国人之间也存在学术争论。主张黑人应该“在其位谋其事”的布克•华盛顿先生,和鼓励“有才能的十分之一”追求平等的杜波依斯先生就有过“辩论”。更不用说还有马库斯·加维先生这样提出将美国黑人送回非洲利比里亚,建立殖民地。而这之后马丁•路德•金先生和马尔科姆•艾克斯先生之间的分歧更是已被经常重复,成为陈词滥调了。同样的,美籍华裔中有当代中国的国父孙中山先生,也有帮助中国获得二战期间美国支持的蒋夫人---宋美龄女士,还有前卫艺术家艾未未先生。19世纪80年代,孙在夏威夷与他的哥哥一起度过了成长的岁月;蒋夫人在佐治亚州上大学并在美国退休; 一个世纪后,艾未未的艺术作品在纽约获得好评。 
两波早期的中国移民潮

想要理解这波新移民潮,回顾下前两波移民潮是很有必要的。划分中国移民的方式很多。为了简单起见,这里只使用了两类人:在《马格努森法案》(Magnuson Act,又称1943年的《排华废除法案》)之前的人,以及在《排华法案》废黜之后,在新移民浪潮到来之前的人。1952年的麦卡伦-沃尔特法案可以被用作划分线,但之前的日期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是更为合适的,因为它将二战期间居留在美、敌对期间登陆美国、战后进入美国的中国移民,与之后的移民归在了一起。这些阶段虽是由美国移民政策划分,但它们也与中国的历史息息相关。

这两波移民相当的不同,
要从他们的根源说起。 

最早的中国移民基本上全是男性,来自广州或珠江三角洲这些南部沿海使用粤语的地区。也有一些例外,包括一些富裕的商人或者商业家庭的儿子,但这些人是很少见的,女性更是如此。他们在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上工作,将加利福尼亚的西部轨道铺设到犹他州的Promontory高地。有些人还在不知不觉中被招募到东部工厂工作,成为“罢工破坏者”,其他人则在重建期间南下,被用来取代获得自由的奴隶们。少数家庭乘帆
船前往了加利福尼亚州的蒙特雷。 

接下来的中国移民在地理上来源比较广泛,使用普通话的人数明显增多了。虽然这之中拥有外交官或其他精英背景的人仍然不常见,但从数量上来说它们变得不那么稀缺了,在比例上也越来越显著(因为《排华法案》使得移民总体数量极低)。从1949年开始,由于大陆移民政策的限制,有两代人(四十年),大部分的中国移民并不是来自于中国大陆,而是来自台湾和香港,还有其他有华人定居的地方,如菲律宾,越南,或者马来西亚,甚至在少数情况下,还有加勒比海地区 --- 当然,这一切都始于中国大陆的某个地方,但移民们经过了这些地方,甚至在那里有超过一代人定居。在冷战时期,从大陆来的那些少数中国人都很特殊---难民或是叛逃者。 ​

但是,这两波早期的移民与现在的移民潮在环境上是有很大区别的。他们是在美国公开,严厉,毫不掩饰地歧视中国移民和美籍华裔的时候来的。这些是法律上的措施,意味着正式法律(不管是联邦还是州,法定或决定)判定拥有中国血统是劣势。其中包括1882年《排华法案》,通过给与有限配额,禁止进一步移民(由“纸儿子”手段规避);随后的《基瑞法案》,要求合法入境的华人随时携带身份证明,以避免即决驱逐出境; 还有在土地所有权,異族通婚和专业许可方面的限制。他们还包括企图以种族的方式执行中立的法规,例如拒绝几乎所有华人申请在旧金山经营洗衣店的必要许可,同时给予几乎所有非华人竞争者相同的特权,不过这一企图在法庭上被驳倒了。华裔美国人的持续存在受到威胁,因为他们被禁止在种族基础上入籍(尽管一部分人按照“自由白人”的标准而成功入籍)。美国还反对由出生地确定公民身份,但却没有成功。在1896年普莱西诉弗格森案和1954年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之间的“隔离但平等”时期,就实行种族隔离而言,亚洲人 - 特别是华人 - 被认为与非洲裔美国人没有什么不同(尽管执法不统一)。偏见是全面的。在1964年《民权法案》禁止私人和企业采取这种做法之前,拒绝雇佣、租房、提供公共设施给华人是常见的,甚至对于真正的美籍华裔公民也是这样。这种不包容不只是来自于仇外心理,或是公民与外国人之间的区分,因为它只扩展到美籍华裔而非欧洲移民。 

早在当前的趋势之前,这两波华裔移民就是分开的。最早的中国移民是面临职业隔离的劳动者,这使得他们集中在建造铁路的工人群体,洗衣店,餐馆,服务于少数族裔客户的小企业家(例如,保险经纪人),以及在南方腹地服务于黑人和穷困白人的杂货店店主。后来的中国移民是专业人士,包括凭借奖学金来美,在完成学位后留下的学生,以及一些技能优秀、是美国经济发展需要的人员,例如医疗保健服务的从业者。前者形成了一个城市化、讲粤语的社区; 后者,基本上是在郊区、讲普通话的同行。虽然这些社区之间有接触,但他们却被多种因素分开,其中就包括建立不同的教会和语言学校,而这些地方是社交中心。用粤语传教的教堂不会吸引非基督徒的家庭,也不会吸引那些虽然是基督徒但只能讲普通话的家庭。一所以普通话为教学语言的语言学校不会吸引很多希望保持粤语的家庭(这些语言学校要进一步做出有政治影响的决定,是使用大陆开发的简体字,还是台湾和香港使用的繁体字)。 

尽管存在差异,但这两个群体趋同于共同特征。由于他们建立了促进平等的协会,他们的公民参与并依赖于一整套战略。特别是当华裔美国人加入其他少数族裔成为“亚裔美国人”时,就是如此的情况。该术语本身是由学者Yuji Ichioka在20世纪60年代末始用的。随着1967年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和旧金山湾区的“爱之夏”运动,加上1968年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和总统候选人罗伯特•肯尼迪被暗杀,“亚裔美国人”逐渐成为一个现实的用词。一场黄色平权运动将以学生为主体的华裔美国人,日裔美国人和菲律宾美国人聚集在一起,效仿黑人平权运动并参与第三次世界罢工。这场行动受到了时间上的限制(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地理上的限制(以加利福尼亚为中心)和同代的限制(年轻的,本土出生的)。另一轮抗议活动则伴随着“陈果仁(Vincent Chin)正义”运动而发生。一名华裔美国人于1982年在“汽车之城”底特律被白人汽车工用一支棒球棒活活打死。凶手显然是因为日本进口汽车的成功而迁怒于他,但犯人却仅被判三年缓刑,罚款3000美元。这之后,受害者就成为了一名具有象征意义的烈士。这份力量聚集了多个种族,因为这件事反映了关于身份概念认知的双重错误(华裔被当成日裔,美国公民被当成外国人)。

该运动的成就包括建立“亚裔美国人研究”这一学科。这些实践者自认“属于”这个社区。他们试图通过学术来塑造自己的身份。 

他们的研究和随之而来的呼吁倡导有着明确的中心主题。他们是以共同防御形式出现的泛亚裔美国人。这一人造身份词组中的两个字都很重要。他们鼓励在美亚裔种族互相建立友谊,自觉到“亚洲人”这字与日本帝国主义施行侵略时用的大东亚共荣圈的讬词会有联想。亚裔美国人的亚洲祖先可能互相仇视,甚至可能彼此之间打过全面战争。

​
不管这些亚裔美国人对同化作何感想,他们都宣称是忠诚的美国人。他们不是过客,也不是永远处于二等地位的外国人。在冷战期间,求得美国护照尤其符合华裔美国人的利益,以免在一项名为“招供”的计划中被怀疑。该计划旨在查出那些前辈中有非法移民的人。相应地,为了提升自身形象,政府亦有道理与苏联分界,驳斥美国不是一个歧视种族的国家,它的人口包含其他国家的有色人种。​

在反复出现有关“亚裔美国人”的考量中,有一项是揭穿“模范少数民族神话”。这个神话是:亚裔美国人非常成功,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克服了偏见,这与非洲裔美国人和拉美裔美国人形成了尖锐的对比。这与实际情况不符,因为它没有考虑到亚裔的选择性移民、教育程度、多代合居家庭、人口多集中在高收入地区等等这些事实,以及相异的形象。大量的书籍、文章和意见被出版发表,来证明亚裔美国人是正常的,或者平均来说,他们的成就来自多种因素,而非种族优越性。

一些华裔美国人组织代表了这些原则。例如成立于1973年的美华協会(Organization of Chinese Amercians)是一家非盈利机构,它通过章程限制成员对“任何外国政治”发表意见,从而有意避开本土政治。后来,他们将名字改为缩写“OCA”,表明他们期望代表所有亚裔美国人。它参与华盛顿特区由工会、犹太人和非裔美国人组织共同创立的“公民权领导会议”。早期的华裔美国公民联盟(Chinese American Citizens Alliance),最初是由“金州西部原住民之子”(类似于“仅限白人居住的西部原住民之子”)组成的。正如两个名字所显示,它同时对公民身份和原住民身份感到骄傲。日裔美国人甚至更爱国。日美公民联盟(Japanese American Citizens League)因默许二战期间的拘留而受到批评。
Picture
新一轮的中国移民浪潮

新一波的中国移民已经自立门户。他们没有因为来得晚而迁就他人,正如移民的子女并不总是因亚洲人的孝道而尊敬他们的父母一样,新移民也没有向老移民表示敬意。新成立的组织,比如美国华人联合会(United Chinese Americans,简称UCA),宣称自己是第一家这样的非营利组织。以服务对象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人为标准,而不是来自台湾或香港的华裔,更不用说在美国出生的华人(ABCs)了,这是確切的。甚至在这个群体之前,华裔美国人和其他观察人士就想知道,亚洲人是否会成为享有特权的“超阶层”的荣誉白人,而不愿接受“有色人种”的地位。在讨论种族议题的时候加入亚裔美国人这个概念,采用一种“超越黑人和白人”的模式,并不意味着亚裔美国人会被插入到黑人或白人一边。新的海外华人群体正在产生另一种分裂,这种分裂是基于本地出生和外国出生的身份。对一些人来说,“ABC”有贬义。在2018年上映的热门电影《疯狂的亚洲富人》(Crazy Rich Asian)中,“ABC”是“香蕉人”的同义词,显然带有贬义: “外面是黄色的,里面是白色的。” 这部电影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不管怎么说,“亚裔美国人”这个概念一直在变化而有争议。 

事实上,美国的中国移民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个现象主要是大陆目前状况和可预见的未来引起的。我们比较两个数据:1970年代美国台湾移民是中国大陆移民的五倍, 但到了2000年中国大陆的移民是台湾移民的十倍。根据2016年最新的《移民年鉴》(immigration yearbook)中国大陆77,658人、台湾5,062人、香港2,982人获得了合法永久居留权或“绿卡”身份。“引爆点”大约是在20世纪80年代。
​
在中国移民和亚洲移民中还可以以另一条划分线。有些人携巨大的资本而来,无论是金融资本还是人力资本,有些人则很贫穷,包括那些无证移民。 

这些中国移民正在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美国,正如他们正在离开一个完全不同的亚洲。美国不再允许种族歧视,至少表面上不允许在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中歧视。持续的种族问题已经被认为不是常态。与1968年的《公平住房法》(Fair Housing Act) 之前不同,有财力购买房地产的中国移民,居住在郊区的华人和生活在繁荣的亚裔聚集区的亚洲人,即使是在白人社区也能够购买房产,不再令人诧异。中国的高净值购房者可以毫不费事地搬进最高档的房子和社区。

亚洲发展迅猛,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超过其他所有国家。他们离开的中国,已不是一个受饥荒和冲突困扰的第三世界国家。他们的移民不是前往物质丰富的金山,寻求他们无论多么努力工作都无法在本土实现的荣华。相反,他们可能会考虑在美国临时接受培训,因为他们在深圳的职业前景最终会比硅谷好。此外,当代中国人
在文化大革命中幸存了下来,或者说是他们的父辈幸存了下来,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不可低估。得益于科技,尤其是微信这样的社交媒体平台,他们可以在移居海外后不受干扰地维持他们的社会关系。中国政府要统一战线的宣传活动得到海外华人的帮助,例如“一带一路”倡议。这种合作已经引起了美国官员的警觉。 

因此,中国移民的新浪潮可以与之前的浪潮进行对比,其中包括跨国移民。有些人是“在美国的中国人” (借用张纯如的话说) ,而不是华裔美国人: 他们是外国学生、外派商人和跨国劳工,他们的生活总是像“宇航员”或“海龟”一样在旅途中度过。他们不是泛亚裔美国人,可能对“亚洲人”和“美国人”都不那么热心,不愿与其他亚洲族裔交往,也不愿争取美国国籍。他们表现出了民族主义,其中一些人愿意--他们正是因此被邀请来美国--推进包括在台湾和西藏等争议问题,尽管一些报道因夸张而受到批评。“模范少数族裔神话”被积极地视为真理,尽管它通常不是基于生物学基础,而是基于文化基础。他们的主张是,“虎妈”式的养育方式会产生理想的结果,与族群相关而带来经济上的成功。 

这种对比是通过多次争论而显现出来的。在2016年总统选举中,支持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和最终的胜利者唐纳德·特朗普的华裔美国人与那些华裔美国民选官员不在一个阵营中: 所有三个中国血统的众议院的成员都来自民主党:赵美心 (Judy Chu), 美国亚太裔会议主席, 来自加州蒙特瑞公园市; 同样来自南加州的刘云平 (Ted Lieu)成为了特朗普总统的主要批评者; 以及来自纽约皇后区法拉盛的孟昭文(Grace Meng)。其它争议还有:华裔起诉哈佛大学本科招生中歧视亚裔, 批评不公平的平权法案 (这些人反过来又被那些主张把对“反亚裔歧视”和“种族多元化计划”区分开的人攻击)。反对庇护无证移民,以及支持罢免那些主张给"非法移民"合法身份的华裔政治家。在这些争论中新移民最引人注目。正如《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在标题中所写的那样,“他们离开中国去追求美国梦”,“现在他们在反对平权法案”。或者正如《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在另一则标题中所写的,“这些第一代美籍华人强烈反对庇护法。” 很多华裔美国人之间的争论都是家族内部的代际问题。华裔美国人因梁彼得(Peter Liang) 一案而产生分歧。梁彼得是纽约市的一名华裔美国警察,2014年,他误杀了没有武器的非裔美国人阿凯格利(Akai Gurley)。梁被起诉。一些人认为,他是他没有被惩罚的白人同伴的替罪羊。还有人加入了“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呼吁对他进行惩罚。一些亚裔美国人的子女在互联网上发表了一封致亚裔移民父母的公开信,解释了他们这些年轻人的立场。

​受社交媒体上中文定向广告的影响,新一代华裔美国人自己也在购买枪支。这份摘要甚至没有包括诸如性别平等和反歧视保护LGBT等问题,以及其它可能有产生分歧的问题。在他们的文献(现在是网站而不是民族报纸)中,用中文表述的和用英文同样多。移民身份正在影响政治行为。经验数据证实,从党派角度看,亚裔美国人更倾向于民主党,他们投票支持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而不是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但数据分析揭示了其中一些的细节: 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大量亚裔美国人从乔治•布什 (George H. W. Bush,共和党人) 的选民转变为支持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民主党人),这颠覆了基于他们社会经济地位的预测。然而,华裔美国人与越裔美国人一样,支持克林顿的比例低于其它亚裔美国人(以及其他少数族裔,如非洲裔美国人和拉美裔美国人)。华裔美国人被视为天生的保守派。

结论

在某种程度上,先行的华裔美国人领导者没有与新移民溝通。他们忽视这个不断壮大的移民人群必将自冒风险。认为所有华裔美国人是同类的假设是错误的。许多华裔美国人不认同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他们的经历是真实版的美籍华人经历。这可能会成为主流。 

或许以种族为基础团结华裔美国人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不管这是否曾被奉为理想。华裔美国人可能有很多共同之处,但他们也表现出了民主能成立的多样性。
Home
Activities
Anti-Racial Profiling​
Current State

Racial Profiling
Impacted Persons
2020 Census
About Us
APA Justice Task Force is a non-partisan platform to build a sustainable ecosystem that addresses racial profiling concerns and to facilitate, inform, and advocate on selected issues related to justice and fairness for the Asian Pacific American community.
DISCLAIMER: The APA Justice website does not offer legal advice or assistance.  The website includes potential resources that are known and publicly available, but it does not endorse or have an opinion on the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the resources.
Contact us: contact@apajustice.org 

P.O. Box 257
McLean, VA 22101-0257
©2015-2022 APA Justice
  • Home
    • APA Heritage Month
    • Asian American History
    • Chinese American >
      • Frank Wu
      • Xiaoyan Zhang
  • Activities
    • Meeting Summaries
    • Newsletters
    • Forums/Events
    • Continuing Developments
    • Press Conferences
    • Watch List
  • Anti-Racial Profiling
    • AAU
    • End The "China Initiative"
    • Know Your Rights
    • Know What To Do
    • OSTP
    • Webinar Series
    • Yellow Whistle Campaign >
      • California
      • Maryland
      • Massachusetts
      • New Jersey
      • New York
      • Ohio
      • Pennsylvania
      • Texas
      • Virginia
      • Washington DC
  • Current State
    • Community Responses
    • Congressional Actions
    • Coronavirus >
      • Coronavirus - China
    • George Floyd/Racism
    • University Statements
  • Racial Profiling
    • China Initiative Scientists Cases
    • Chinese Exclusion Act
    • Department of Commerce
    • Discriminatory Alien Land Laws
    • Profiling Today
    • NIH Grant Politicized
  • Impacted Persons
    • List of Persons
  • About Us
    • Privacy Policy
    • Terms of Use
    • 2020 Census >
      • Lawsuits
      • Developments